
当我们谈论废塑料的再生利用时,总将目光聚焦于化学循环(热解、裂解、解聚)的反应釜与催化剂。然而,鲜少有人意识到,破碎预处理的不足,粗碎后的塑料块粒径不均、杂质残留等问题,直接让后续化学工艺效率打折,让废塑料再生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沦为了“纸上谈兵”。
>> 别让 “粗破碎” 拖了再生的后腿
很多人以为,废塑料破碎只是 “把大块变小块”,随便一台设备就能搞定。但实际操作中,粗破碎的弊端会在后端集中爆发:
传热不均:超过150mm的大块料与细小料混杂,导致受热极不均匀,反应效率低下,能耗飙升;
易结焦堵塞:过大的片材或缠绕成团的薄膜,极易在反应器中结焦、堵塞,导致非计划停机,严重影响连续生产;
产能不足:传统的塑料破碎,不仅需要多级破碎,还面临着产能不足、能耗高的缺点,难以满足塑料化学回收几万吨以上的规模化应用。
传统的粗放式破碎,仅仅是“弄碎它”,产出的片状物料尺寸太大、形态不均匀,如同为后续的精炼工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这时候你便会发现:废塑料再生的 “效率密码”,其实藏在 “精细化破碎” 里。
>> 破局:工业级精细化破碎技术
在山东的一个低碳循环新材料项目中,为了跨越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产业化、规模化实践关键的一步,在原材料、破碎预处理、化学回收技术等塑料化学回收的关键环节都进行了完善与升级。
在原材料应用上,不仅包括了废塑料PE\PP膜,也包括了工业废塑料、生活垃圾、陈腐垃圾等低值混合塑料废弃物。因为塑料化学回收相比于塑料物理回收,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不挑剔塑料的种类、颜色、是否被污染或是否为复合材料。理论上,它能将几乎所有低值塑料废弃物重新转化为生产新塑料或其他化学品的宝贵原料,真正实现闭环循环。
在破碎预处理上,面对复杂的低值塑料(如缠绕成团的PE农膜、混杂的工业废料),如何高效稳定预处理,是制约化学回收经济性的首要瓶颈。
该项目则采用了斯瑞德废塑料精细化破碎预处理方案。通过可调节的的大扭矩驱动系统与精密尺寸筛分技术,灵活破碎不同类型的低值塑料,从而实现对高污染、混合材质低值塑料的规模化预处理,为后续裂解工艺提供了理想的预处理物料。
破局“支点”:20mm出料尺寸+95%达标率
① 可调筛分系统:确保出料尺寸精准可控,轻松实现20–40mm区间的定制化细破碎需求,且达标率达到了95%以上,满足不同裂解工艺对进料粒度的严苛标准。
② 刃面高效刀具:每个刀具备四个切割面,大幅延长使用寿命,有效降低单吨生产的综合成本。
③ 矩可变驱动系统:动力充沛,可灵活应对PE、PP等不同材质及形态的塑料物料,轻松处理缠绕料与硬质料,保障生产线的连续稳定运行。
④ 可调切割间隙:可根据物料特性与出料要求灵活调整,优化破碎效率与能耗,支持设备产能稳定达到20吨/小时,满足规模化再生项目对处理量的高标准要求。
全面达产后,该项目预计年资源化利用废旧塑料可达 10 余万吨,有效提升区域再生资源利用能力;协同减少碳排放超过 10 万吨,有力支撑 “双碳” 目标战略推进和 “无废城市” 建设;年产值将超过 4 亿元,为区域绿色产业集群建设注入新动能。
废塑料的循环再利用之路,是一场关于精度与效率的竞赛。我们不能再满足于粗放的“一锅炖”,而必须追求工业级的“精细化烹饪”。 斯瑞德工业级废塑料破碎预处理技术,正是这“精细化烹饪”的关键一步。它以20mm的精细化、均质化片段,为后续化学回收工艺提供了理想的“标准食材”,更在产能、能耗与适应性上做到了工业级平衡,为废塑料规模化再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